□刘昊
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指出,要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紧迫感和政治自觉。基层上承各级任务下对服务群众,施展拳脚空间在“两头”压力下时有被压缩,故而为基层松绑减负至关重要,各地要摸清基层问题底数、卸下干部包袱、激发干事动力,用好减负“一键加速”,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接棒冲刺。
全面体检,实事求是“清底数”。“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是基层的真实写照,但若各级“有事没事锤、一件事重复锤或为转嫁责任锤”,如此不仅消耗基层干事精力,也易引起干部负面情绪,贻误发展良机。既然要为基层减负,就要弄清什么是基层的“负”,不能光在面上喊口号,更不能“越减越负”。要为基层做好“全面体检”,聚焦“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两端,建立健全责任清单,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真正摸清“负”的情形所在,把那些该减的实打实减掉,不该减的明确基层权责,如此才能让广大基层干部心无旁骛干事创业。同时,要把当下改和长久治相结合,通过增强制度刚性,定期为基层“体检”,切实避免“整改一阵风,过后一场空”。
深度优化,靶向施策“卸包袱”。基层最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是“洗碗效应”,意思是指经常洗碗的人打碎碗的概率比不洗碗或少洗碗的人大,一旦打碎了碗,不仅会前功尽弃,还可能因此受到批评。基层是改革发展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基层干部往往充当着忙碌“洗碗人”的角色,经常干着“费事活”、吃着“苦中苦”还要受着“夹板气”、背着“担责锅”,怕既流汗又流泪,一定程度存在想干不敢干、能干不愿干的心态。减负既要减基层干部肩上的包袱,更要减心里的包袱,要经常倾听基层干部声音,将他们反映普遍的、为难的、疑惑的问题解答好解决好,帮助其释放压力。强化关心关爱力度,明确容错纠错、减责免责具体情形,加大澄清正名、打击诬告陷害等事项力度,让基层干部吃下“定心丸”。
释放空间,减重赋能“提干劲”。基层拥有干部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但有时却易出现活力不足、干劲不够的现象,除了干部自身意识有偏差外,责大权小的现实条件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有的干部不是不想干,也不是没能力干,而是权限不够干不了、推不动,只能等层层上报、层层反馈、层层批准,一旦中间“卡壳”,就很容易错过时机,甚至最后不了了之。基层减负是项系统工程,不能只用简单化、扁平化的手段,要做好全方位、立体化处理,在做好负担“减法”的同时,更要做好赋能“加法”。要用好调研“关键一招”,通过召开座谈会、向社会和基层征集赋权需求、开展放权赋能质效评估等方式,梳理赋权事项、列出赋权清单,精准把握放权赋能力度,真正让更大自主权落实到基层,才能从根子上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作者单位:寿光市纪台镇党委)
策划:兰传斌
统筹:吴永功
记者:李文智
(大众日报 山东党建云平台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