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华问答网 教程 你如何理解古典文献学这门课程(古典文献学在当代有何重要意义)

你如何理解古典文献学这门课程(古典文献学在当代有何重要意义)

你如何理解古典文献学这门课程, 第一节参考书。版本史,我来给你解释一下你是怎么理解古典文献学这门课程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边肖吧!

gt;1.家刻:早在正德时已有今江苏江阴朱承爵刻《浣花集》等,到嘉靖时就更多。如在今上海有顾从德,今江苏松江有陆楫,今无锡有安国、秦汴、谈恺,以及俞宪鸨鸣馆、顾起经奇字斋等,所刻都同苏州地区风格。</p> <p>2.官刻:如南京国子监刻《史记》等正史,孔天胤在今浙江杭州刻《资治通鉴》,傅应台在今江西南昌刻《韦江州集》《陶渊明集》,陆深在今四川刻《史通》。</p> <p>3.藩府刻:如赵府居敬堂刻《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徽藩崇古书院刻《绵绣万花谷》</p> <p>4.坊刻:如今浙江杭州洪楩清平山堂刻《唐诗纪事》《新编分类夷坚志》,浙江叶氏宝山堂刻《唐荆州先生文集》和苏州本地所刻也很少区别。</p> <p>(四)隆庆本:这种风格,到隆庆时渐起变化,向后期的万历本过渡。隆庆时间短,流传下来的隆庆本不多,看有名的胡维新刻《文苑英华》即可知。</p> <p>(五)怎样鉴别标准的嘉靖本,包括正德、隆庆本:</p> <p>1.字体,一反前期的赵体,而仿南宋浙本用欧体,但南宋浙本的欧体完全是书写体,这时的欧体却比较方板整齐,趋向规范化,在艺术上似不如南宋欧体之逼真,从印刷要求来说却是一种进步。至于稍前的正德本字体一般比嘉靖本厚重些,稍后的隆庆本字体则比嘉靖本更方整,从而向万历本过渡。</p> <p>2.版式,一反前期的黑口,而仿照南宋浙本,一般都作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p> <p>3.不避明讳,但有些重刻宋本的倒照样避宋讳。</p> <p>4.有些有刻工姓名,在苏州刻的有时还有“周慈写陆奎刻”“黄周贤金贤刻”字样。</p> <p>5.纸张,和前期样,一般用白棉纸,少用黄棉纸,用竹纸的多半是后印本。</p> <p>6.上述标准的嘉靖本并没有在全国统一。最显著的如司礼监本律是前期的老式样,此外,无论官刻、坊刻中都有这类保守不前的情况。尤其是离开文化中心较远的地区,所刻地方志或本地人的诗文集往往照旧赵体黑口,说得好是“古雅”,说得不好是“落后”有些地方赵体黑口维持到万历天启年间仍不变,差不多与明一代相终始。</p> <p>7.建阳书坊在这时以刘洪慎独斋、刘宗器安正堂两家最为有名,他们的营业上起弘治、下及万历,而以正德、嘉靖这一段为最盛。尤其是慎独斋所刻的《文献通考》等颇受藏书家重视。这些建本的字体已不像过去那么圆润端正,转为撇捺很长,渐失去颜体的意味,版式仍同前期。</p> <p>(六)价值:</p> <p>1.文物性善本:明中期刻本到清中叶以来都成为文物性善本,尤其是标准的嘉靖本更一向受到藏书家的重视。二三十年代词曲家吴梅自题书斋为百嘉室”,藏书家邓邦述自题书斋为“百靖斋”,都是以收集百部白棉纸嘉靖本为目标的。</p> <p>四.明后期万历至崇祯刻本</p> <p>(一)万历本发展过程:</p> <p>1.开始于安徽徽州的吴勉学和吴琯,分别刻有《资治通鉴》《二十子》《古今逸史》《古诗纪》《水经注》等书。既是家刻而又带点坊刻的气味。</p> <p>2.他们的书版质量很好,以后版归他人,还可久印不坏,如吴勉学《二十子》版归黄之寀,吴琯《水经注》版归吴中珩,把原来的“明吴勉学校”“明吴琯校”剜改成“明黄之寀校”“明吴中珩校”,致有人误认为是两个不同版本</p> <p>(二)万历时的官刻:南京国子监祭酒冯梦祯刻《史记》等正史和《前后汉纪》,北京国子监刻《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江西按察张鼎思刻《本草纲目》,松江府刻《续文献通考》</p> <p>(三)藩府:如郑藩刻《乐律全书》;家刻如苏州许自昌、松江马元调等人所刻古籍以及许多万历时人的诗文集著作,都采用了这种新的刻书风格。</p> <p>(四)佛教:万历十七年开刻《大藏经》,先在山西五台山,以后在杭州径山和嘉兴等地大规模进行,到清初才收歇。世称《径山藏》或《嘉兴藏》。它不仅接受了当时的新刻书风格,而且开始把梵夹装改成线装,其中凡中国人著作都在版心上方刻“支那撰述”四个字,因此通称之为支那本。</p> <p>(五)怎样鉴别从徽州推行开来的万历本:</p> <p>1.字体,比嘉靖本更方板,划平竖直,世称“方体字”,现在印刷用的宋体字基本上在这时定型。</p> <p>2.版式,版心上方一律白口、单鱼尾,书名提到鱼尾之上,鱼尾下只有卷次,这是前此所鲜见的(仅正德、嘉靖本偶有此现象),版心下方一般白口,少数细黑口,有时在白口处有刻书人书斋名称,这又是南宋世缫堂本以后长期未见的,多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p> <p>3.常在每卷卷首所题撰人的次行,题“明×××校”行,这在过去虽已有,这时更风行。</p> <p>4.开始把评点刻在古书上。</p> <p>5.牌记绝迹,代之以“内封面”,也简称“封面”,相当于现在的书名页、扉页,一般分三栏,居中大字刻书名,右栏顶格刻“×撰”或“×××鉴定”,左栏下方刻“××堂藏板”之类,有的坊刻本还在内封面上刻有对本书的宣传介绍文字。</p> <p>6.纸张一般都用竹纸,黄色,易脆易破,质地大不如棉纸。</p> <p>(六)写刻本:</p> <p>1.含义:嘉靖万历刻书字体日益整齐规范、形成一种与普通书写体不同的专用刻书字体后,重新用普通书写字体来刻书,于是称之为“写刻”,称其本为“写刻本”。</p> <p>2.字体:万历时的写刻本仍用赵体字,但不像“明初本”的赵体那么肥健,而瘦削流丽。</p> <p>3.现存:陈仁锡刻《陈白杨集》《石田先生集》。此外冯念祖卧龙山房刻《越绝书》《吴越春秋》,以及杭州书坊胡文焕,南京书坊唐氏世德堂也都用写刻。</p> <p>4.鉴别方法:主要看字体,其他多与方体字万历本相同。</p> <p>(七)泰昌刻本,少见</p> <p>(八)明末刻本:</p> <p>1.字体:明末刻本除保持万历时的方体字和写刻本外,杭州坊刻中又使用了一种新的方体字,不像万历方体字那么肥,变为长而瘦,看上去颇为清朗醒目。</p> <p>2.现存:其代表者有堂策槛本《先秦诸子》、沈鼎新花斋本《九子》等。另外吴馡在南京刻的《孙樵集》《刘蜕集》和当时某些诗文集著作,也多爱用这种方体字。</p> <p>3.鉴别方法:主要仍看字体,其他多与万历本相同。</p> <p>(九)建阳书坊:</p> <p>1.所刻内容:以刻小说、戏曲和民间通俗用书为主,较知名有刘龙田、熊冲宇、余象斗等几家。</p> <p>2.鉴别方法:主要看字体,即有的较中期更趋方板,有的又接近写刻,但都较拙率,说明建本已走下坡路,明末以后建阳书坊衰落,建本这一延续宋元明三朝的名词就随之而消失。</p> <p>(十)明后期刻本的价值:</p> <p>1.文物性角度:</p> <p>(1)到清中叶还不算善本,要到清末有一些才升格为善本。如上述陈仁锡本《陈白杨集》《沈石田集》,吴馡本《孙刘集》,传本稀少。</p> <p>(2)有些入清后被禁毁的诗文集,以及过去不被人们重视以致仅存孤本的戏曲说,其价格有时竟超过嘉靖本,孤本戏曲小说甚至和宋元本等价差一点的如吴勉学本《二十子》零种,《古今逸史》零种,许自昌本《李杜诗》,马元调本《元白长庆集》等,印本多,晚印本质量差,过去不算善本,今天也都升格为善本。传本更多的是南监本清初补版后印的《十七史》,北监本清初补版后印的《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之类,今天也可勉强升格为善本。</p> <p>(3)凡明必善,几成为今天图书馆共遵的准则。</p> <p>2.校勘性角度:</p> <p>(1)则南北监本的经、史前人已指出其不善。</p> <p>(2)其他则要分别对待,如《古今逸史》过去认为不很善,但经比较其中有几种不亚于名贵的嘉靖本,甚至胜过嘉靖本,真不能一概而论。</p> <p>五.汲古阁本</p> <p>(一)毛晋:毛晋是明清之间江苏常熟的大藏书家。他不仅收藏了许多著名的宋元本,还刻印书籍,清人顾湘专门编了一册《汲古阁刻书考》,其品种之多,在家刻书中不仅空前,甚至可以说是绝后的。</p> <p>(二)按字体分有四种:</p> <p>1.继承天启时的瘦长方体字,如他早期所刻的《三家宫词》《浣花集》《洛阳伽蓝记》等,版心下方有“绿君亭”三字,种数不多。</p> <p>2.继承万历时的方体字,大字如《三唐人集》,小字如《列朝诗集》,还有把这种方体字刻得特别粗拙的,只有《沧螺集》一种。</p> <p>3.把万历方体字压扁,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扁方体字,如《十三经注疏》《十七史》《津逮秘书》《宋六十一家词》《乐府诗集》等,在汲古阁本中占了绝大多数。这种扁方体字对清初江苏地区刻书有影响,如《唐诗英华》等多用这种字体,可能是出于同一批写样者和刻工之手。</p> <p>4.仿欧体字,但又不像宋浙本、明嘉靖本,而是瘦长且斜,不甚好看,这种为数也不多,仅《中州集》等少数几种,其中有的如《四唐人诗》的笔道还肥一些,如《说文解字》的字划更端正一些。</p> <p>(三)鉴别方法:</p> <p>1.比较容易,因为除版心下方刻“绿君亭”外,多数刻有“汲古阁”三字,有的在每卷首尾页版心还刻有“汲古阁正本”等字,而且还常附有毛晋的刻书跋语,因此连字体都不用仔细辨认。</p> <p>2.但《十七史》等少数几种在清代有翻刻本,字体比汲古阁原刻粗糙,须加注意。</p> <p>3.至于纸张,则初印特别讲究的用开化纸,也称开花纸或桃花纸,洁白带棉料,是明末开始用来印书的佳纸。普通的则用毛太纸,它和竹纸同样是黄色,但质地好得多,据说是汲古阁开始使用的。</p> <p>(四)价值:</p> <p>1.文物性善本:汲古阁本中《列朝诗集》《道藏八种》《沧螺集》等一向稀见,次一点如《元十种诗》《四唐人集》《唐诗纪事》以及《十三经注疏》《十七史》《津逮秘书》等大部头书之完整早印者也较为难得,在清后期已视为文物性善本,到今天则过去易得的汲古阁本也逐渐升格为善本。</p> <p>2.校勘性善本:汲古阁中的宋元本虽多,但所刻古籍并未统统据以重刻,往往有毛晋刻印的书经其子毛展用朱笔校出不少错误,所以要区别对待,如《十三经注疏》就一向被公认为不善。</p> <p>第七节 清刻本</p> <p>一.讲清刻本的困难</p> <p>(一)字体:清刻通常多用方体字,除一些特殊者,方体字本前后期只有细微的变化,细微到只能凭经验而很难用语言文字来表达。</p> <p>(二)板式:版式又极不规则,甚至一人所刻之书都会口或黑或白,边或单或双。这些也许是版刻更普及以后应有的现象,但确实给研究清刻本使之条理化带来困难。</p> <p>二.怎样讲清刻本:这里除仿照明本的办法将清刻本大致划分时期外,只能在每个时期中讲几类有特色且有影响的刻本,通常的方体字本少讲或不讲。</p> <p>三.清前期顺治至雍正刻本</p> <p>(一)写刻本</p> <p>1.字体分为两种:</p> <p>(1)点划方劲,有一点近于宋浙本和明嘉靖本,如康熙时张士俊刻《泽存堂五种》,徐乾学为纳兰成德刻《通志堂经解》,都用这种字体。</p> <p>(2)软字体:点划软美,有点像法帖里的所谓晋唐人小楷书,如康熙时曹寅主持扬州诗局时所刻《全唐诗》《楝亭十二种》等都是。</p> <p>通常也称清初写刻本的字体为软体字,其实只有这后一种才软,前一种实在并不软。</p> <p>2.以苏州、扬州为中心。</p> <p>3.现存:在这以前,清皇室刻书还继承明司礼监本的格局,如顺治时刻清世祖的《御製资政要览》《御注道德经》就是如此。这时候武英殿才跟着也用软体字写刻,从此武英殿本以精良美观著称于世,而有“殿本”“殿版”之称。如林佶写刻的《尧峰文钞》《渔洋山人精华录》等最为有名。</p> <p>(二)方体字本:</p> <p>1.含义:清前期刻本自仍以方体字为大多数,早一些有用天启时瘦长方体字的,其后又有瘦而方的方体字,更多的是继承万历体而更方些的方体字,这可说是清代标准的方体字。</p> <p>2.现存:一般文化发达的江浙带刻得好一些,武英殿的方体字本如官修的《佩文韵府》《渊鉴类函》等更以精工著称。</p> <p>(三)佛教:清代只刻了一部《大藏经》,即雍正十三年皇室开刻的本子俗称《龙藏》,字体仿明《北藏》,仍用梵夹本,所收品种反不如《径山藏》之多。</p> <p>(四)纸张:清前期刻本的纸张一般用毛太纸和白色的连史纸,早一点的也还有用竹纸的,讲究的则用开化纸以及质量与开化纸相同但较厚的开化榜纸。</p> <p>(五)鉴别方法:在鉴别上由于版式已全不足凭,而绝大多数有刻书序跋题记,有刊刻者及年月的内封面,往往一览便知,因此也不必再多说。</p> <p>(六)价值:</p> <p>1.文物性善本:从文物角度来说,到清后期还只承认少见的包括乾隆时被禁毁的为善本,稍后开化纸初印的也作为善本。今天则除后印本和常见的本子外,一般都升格为善本了。</p> <p>2.校勘性善本:清前期刻本在校勘上多数算得上善本。</p> <p>四.清中期乾隆至咸丰刻本,受乾嘉学派影响</p> <p>(一)仿宋本:</p> <p>1.含义:不仅仿照宋本的款式刊刻,而且一般都经精密的校勘,附有校勘记或考异之类,所以清人戏称之为“清朝宋本”,公认它在校勘上往往比宋本还高明。</p> <p>2.著名的校勘家:顾广圻,先后为黄丕烈、张敦仁、吴鼒、秦恩复、胡克家、汪士钟</p> <p>3.南京的好刻工:刘文奎、文楷、文模兄弟及其子侄辈刘汉洲等人</p> <p>4.字体:这些仿宋本字划多作欧体,它和宋浙本还有点像,和蜀本尤其是建本的颜体字就完全不像,所以只能说它是“仿宋”而不是“覆宋”。在这种风气影响下,有少数当时人的诗文集著作也仿宋精刻,如道光时刻小字本的汪中《述学》、许桩刻《金石存》等都是。</p> <p>(二)方体字本:无甚特色,比较有名的是乾隆时武英殿刻《二十四史》和《十三经注疏》,但同时的殿本《九通》已欠精工,以后殿本就渐近尾声。</p> <p>(三)纸张:清中期印书的纸张仍是毛太纸和连史纸,讲究的偶尔用开化榜纸,有些讲究的初印本还有一种极薄的皮纸</p> <p>(四)价值:</p> <p>1.文物性善本:</p> <p>(1)过去只把版子在太平天国战争和捻军战争中毁失、印本稀少的作为善本,如郝懿行《尔雅义疏》的道光时陆建瀛刻本和咸丰时杨以增刻本,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的道光咸丰间连筠簃原刻本更一向是珍贵的善本。</p> <p>(2)到民国时则学术专著诗文集之印本稀少者也都成为善本。至于仿宋本和其他精校精刻本,过去因为时代近,除张敦仁刻《仪礼注疏》印本特别稀少者外都不算善本,现在则和殿本《二十四史》等都逐渐升格为善本了。</p> <p>2.校勘性善本:清中期不仅仿宋本,方体字本一般校勘也都认真,尤其是学者校刻的方体字本古籍和仿宋本古籍同样是校勘性善本。</p> <p>五.清后期同治至光绪刻本</p> <p>(一)官书局本</p> <p>1.含义:太平天国覆亡后湘淮军将帅分任督抚,多创设官书局刻书,所刻通称为官书局本,也常简称为“局本”“局版”。</p> <p>2.现存:较著名的有金陵(在南京)、江苏(在苏州)、淮南(在扬州)、浙江(在杭州)、崇文(在武昌)五书局合刻《二十四史》,浙江书局刻《二十二子》《九通》,崇文书局刻《百子全书》。</p> <p>3.字体:其中金陵、崇文两局都仿汲古阁扁方体字,金陵局的好一些,由南京李光明庄承刻,其他各局多用通行方体字。</p> <p>4.纸张:纸张则有些初印本用宣纸,一般好的用连史纸,差的用和今毛边纸相似的官堆纸和白色微黄且薄的赛连纸。</p> <p>(二)覆刻本</p> <p>1.最早的覆刻本:光绪初年驻日公使黎庶昌经杨守敬协助在日本刊刻了一套《古逸丛书》,利用流传在日本的宋元本和古抄本书,由日本刻工木村嘉平等覆刻,技术高超,比乾嘉时仿宋本要逼真得多,初印本用日本特产的美浓纸尤见精美,回国后版送江苏书局大量印刷。</p> <p>2.以覆刻宋元本著名的藏书家有:缪荃孙艺风堂、徐乃昌积学斋、蒋汝藻密韵楼、张钧衡适园、刘世珩玉海堂、刘承幹嘉业堂以及董康、陶湘各家,在上海由湖北黄冈人陶子麟承刻,在北京由文楷斋承刻</p> <p>3.纸张:讲究的用宣纸、罗纹纸或皮纸印,一般也用连史纸印,较《古逸丛书》仅略逊一筹。</p> <p>4.字体:当然更多的书仍用方体字,最后能承担方体字书版的是南京姜文卿刻书铺,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就再不见大规模刻书的事情了。</p> <p>(三)价值:</p> <p>1.文物性善本:这一时期除传本稀少的以及用美浓纸印的《古逸丛书》为人们所珍视,可列为文物性善本外,其他由于时代太近,还无人把它珍为善本。</p> <p>2.校勘性善本:在校勘上则一般都讲究,即使局刻中如《二十二子》等也不失为校勘性善本。</p> <p>第八节 活字本 套印本 插图本</p> <p>一.活字本</p> <p>(一)发展过程:</p> <p>1.毕昇创制胶泥活字印刷术。</p> <p>2.南宋理宗时处蒙古统治下的河南辉县有用胶泥活字排印《小学》等书,无传世。</p> <p>3.元王祯创制木活字排印所撰《旌德县志》《农书》今《农书》中尚附有所撰《造活字印书法》,无传世。</p> <p>4.现存我国活字本书中最早的是明代的铜活字本,江苏无锡华家首创。</p> <p>5.弘治时:</p> <p>(1)有毕燧会通馆铜活字本,印《锦绣万花谷》《容斋五笔》等,字体圆劲,颇有点宋小字蜀本的模样,正文往往每行双排,白口,版心下方有“会通馆活字铜版印”双行小字。</p> <p>(2)有华珵排印的《渭南文集》,字作赵体,不知是否用铜活字。</p> <p>6.正德时,有华坚兰雪堂铜活字本,印《艺文类聚》《蔡中郎文集》等,字体版式与会通馆相同,可能是用同一副活字,只改在版心上方印“兰雪堂”三字。</p> <p>7.嘉靖时,无锡安国也以铜活字印书著称,现存有《颜鲁公文集》《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等,字体版式和华氏相似,版心上方有“锡山安氏馆”一行。</p> <p>(二)从弘治到万历,用活字本印书的可分三类:</p> <p>1.一类字体挺拔,有点像宋淅本,如弘治时金兰馆印《石湖居士集》、正德时缺名印《唐五十家诗集》等</p> <p>2.一种字体像后来的嘉靖本,但稍扁,字划也不够整齐,如缺名印《晏子春秋》,建业张氏印《开元天宝遗事》,五云溪馆印《玉台新咏》等。</p> <p>3.一种字体更近似后来的嘉靖本,如弘治时碧云馆印《鹖冠子》,嘉靖时芝城姚奎印《墨子》,万历时周堂印《太平御览》,缺名印《太平广记》《神僧传》等。</p> <p>这些印本有的用铜活字,还有的用木活字,除标明者外,是铜是木无从区别。</p> <p>(三)木制、铜制或泥制。</p> <p>1.木活字:活字本在清代一般都用木活字。乾隆时修《四库全书》,选择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加上其他罕见书共一百几十种,用木活字排印,嫌“活字”之称不雅,改名“聚珍版”,世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但字体方扁,并不见得精美。</p> <p>2.铜活字:只有雍正时皇室铸过一副,用来排印了六十四部《古今图书集成》,是方体字,但特别精工。</p> <p>3.泥活字:道光时安徽泾县翟金生试制过方体泥活字,用来印家谱和诗集《泥版试印初编》,效果不很好,无甚影响。</p> <p>(四)怎样鉴别活字本:除根据上述各个时期流行的各种字体外,还有区别是否活字排印的共同标尺,即除雍正铜活字本外,在技术上都不像今天铅字排版那么高明,版面不够平,印出来字划有轻有重,墨色有浓有淡,有些字还歪斜不正;同时决不会像刻本那样有后印本,有烂版断版,因为活字版印过后即拆散。至于纸张,明活字本都用棉纸,清活字本则和同时刻本用纸大体相同。</p> <p>(五)价值:</p> <p>1.文物性善本:由于活字版印过即拆散,所以活字本流传下来的数量总比刻本少,从文物角度讲,明活字本在清中叶已成为善本。清铜活字本胶泥活字本也继而成为善本。现在则《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以及其他少见的也都算善本。</p> <p>2.校勘性善本:除《古今图书集成》《聚珍版丛书》等校勘比较认真外,好些明清活字本颇有错字,不能因成了文物就盲目抬高。</p> <p>二.套印本</p> <p>(一)含义:套印本是把正文和附加的评语圈点各刻一块木板,先用黑色印出正文,再用朱红色在正文上套印评语圈点,所以通常也称套印本为“朱墨本”或“朱墨套印本”。</p> <p>(二)现存:</p> <p>1.最早的套印本是元至正时湖北江陵无闻和尚印的《金刚经》,经文用朱色,小注用墨色</p> <p>2.明万历天启时:大量在古书上套印评语圈点,则是明万历天启时的事情。当时浙江吴兴有闵、凌两家专门刻印这类本子,据统计多至一百余种,由闵齐伋、闵昭明、闵振声、闵于忱、凌汝亨、凌濛初、凌瀛初等分别刊刻,其中少数还用四色以至五色套印。</p> <p>3.字体、纸张、版式:都用天启时流行的瘦长方体字和万历时方体字,白口,无鱼尾,无行线,所套评语则多写刻,多用白棉纸印,间或也印竹纸</p> <p>4.清前期殿本中有些也用朱墨套印,正文有用方体字,如《古文渊鉴》,也有写刻,如《御选唐诗》,多用开化纸印,很讲究。</p> <p>5.道光至同治时广州也刻了好些套印本,其中还有三色套印的《李义山诗集》、五色套印的《杜工部集》,但刻工比殿本、许桩刻本以至闵、凌二家都差一些,多用白而发光的连史纸印,还在书衣里面衬上可防蠹鱼的朱红色药纸,这都是当时广东印书装书的风气。</p> <p>(三)价值:</p> <p>1.文物性价值:在清末,闵、凌刻已成为文物性善本,许裢所刻也受到珍视。到今天,则殿版套印本也升格成为善本</p> <p>2.校勘性善本:套印本之加印评语圈点只是为了便于阅读欣赏,不注意校勘,闵、凌两家还常删节旧注或不刻旧注,更谈不上有校勘价值。</p> <p>三.插图本</p> <p>(一)含义:插图本过去也叫带图本,即带有插图的本子。</p> <p>(二)早期插图本发展过程:</p> <p>1.雕版印刷刚出现时本常刻有图的经卷佛像;</p> <p>2.宋元本中往往在卷首或正文中插图,如前所说,叫“纂图”;</p> <p>3.元明本戏曲小说、通俗读物常在每页正文之上有图,叫“全相”或“全像”。</p> <p>4.构图:这些图像无论构图刀法都比较拙朴。这直到万历时的建阳带图坊本小说和南京唐氏富春堂、世德堂等坊本带图戏曲还没有变化。</p> <p>(三)万历时的插图本:</p> <p>1.徽派插图本:万历时安徽徽州虬村刻工黄氏一家所刻插图本书,开始使用新的构图和刀法,后人称之为“徽派”。</p> <p>2.现存:其图多出名画家手笔,山水清丽,人物工雅,加之刀法细腻,线条明晰,能充分表达出原作精神,看其代表作品《列女传》《闺范图说》《人镜阳秋》等可知。影响到南京、杭州这两地的插图本书,如南京唐氏文林阁、陆氏继志斋以及杭州刊刻的若干戏曲和《吴骚合编》散曲,都属于这种徽派刻法。</p> <p>(四)由插图本发展成以图画为主的画谱。</p> <p>1.现存:最早的有南宋刻宋伯仁绘制的《梅花喜神谱》,明嘉靖时高松绘制的《画谱》。到万历时受徽派影响而日益精工,如杭州双桂堂刻《历代名公画谱》,以及徽州所刻实际具有画谱性质的方于鲁《墨谱》、程大约《墨苑》,都称杰作。</p> <p>2.“恒版”:《墨苑》初印本中有少量彩印本,是在一块版子上分涂几种颜色印成的。再进一步用几块版子套印不同颜色,就叫“恒版”。</p> <p>3.“拱花”:把纸在版上用力压,使花纹凸出在纸上,则叫“拱花”。最早使用恒版拱花的是天启时的《萝轩变古笺谱》,崇祯时南京胡正言十竹斋刻使用饭版的《十竹斋画谱》和使用恒版拱花的《十竹斋笺谱》,更为有名。</p> <p>(五)清初的插图本和画谱:继承徽派传统,,著名的有名画家陈洪绶绘制的《水浒叶子》,萧云从绘制的《太平山水图画》等。康熙时,皇室还用雕刻铜版印了一套《耕织图》,《古今图书集成》中也有许多精美的插图。以后此道渐趋衰落,清中后期就较少佳作。</p> <p>(六)鉴别方法:插图本和画谱鉴别起来比较容易,除看图画外还可参考文字的字体以及版式。纸张则明代多用白棉纸,清代讲究的用开化纸,当然也用竹纸、毛太纸以至连史纸。</p> <p>(七)价值:</p> <p>1.文物性价值:插图本和画谱过去虽为人喜爱,但由于小说戏曲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从未著录进藏书目录,到清末民国时才身价十倍,凡明及清初刊刻的一律珍为文物性善本。</p> <p>2.校勘性价值:这些本子的文字校勘则徽派的比较好,建阳、南京等坊本多马虎不讲究。</p> <p>第九节 抄本 稿本 批校本</p> <p>一.抄本</p> <p>(一)名称:版本学上的抄本,是指雕版印刷发明以后从刻本、稿本或其抄本传抄的本子。有人爱说“手抄本”,其实抄书都必用手,这个“手”字完全可以省略。只有在称某某名家亲手抄写的本子时,才可说“某某手抄本”。</p> <p>(二)宋元抄本:宋元抄本到今天已极罕见,今天能见到的是明抄本和更多的清抄本。</p> <p>(三)明抄本:</p> <p>1.现存:明抄本中分量最大的是明成祖时官修的《永乐大典》,永乐时抄正本一部,嘉靖又抄副本一部,大册红格,大字楷写,并加圈句,今止存副本残册。</p> <p>2.抄本内容:</p> <p>(1)一般明抄本则或为书坊图利而传抄,所抄均大部书,如《北堂书钞》《册府元龟》之类;</p> <p>(2)为藏书家所传抄,较著名的有吴宽丛书堂、文征明玉兰堂、沈与文野竹斋、范钦天阁、姚咨荼梦斋、钱榖悬磬室、谢在杭小草斋、祁承媟澹生堂等。</p> <p>3.明抄本的特征及其鉴别方法是:</p> <p>(1)绝大多数用印好的格纸,常见的是蓝格、黑格、绿格,有时版心下方有书斋名称,印的颜色都比较淡,晚期也有不印格用素纸抄写的。</p> <p>(2)绝大多数用白棉纸,晚期少数用竹纸。</p> <p>(3)不避讳,崇祯时抄的才避讳。</p> <p>(4)除个别名家书法家如钱榖等的字写得好外,一般都不好,甚至错别字连篇.</p> <p>(四)清抄本</p> <p>1.现存:清代的抄本中篇幅最大的是乾隆时所修《四库全书》,共抄七部,都是红格楷写。北四阁中北京大内的文渊阁本今在台北,圆明园文源阁本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本今在北京图书馆,沈阳故宫的文溯阁本今在甘肃省图书馆。南三阁的本子比较窄小,扬州的文汇阁本和镇江的文宗阁本都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杭州的文澜阁本也在这次战争中毁失过半,后经抄补,今在浙江省图书馆。</p> <p>2.清抄本大多数是藏书家手抄或雇人抄,著名的如钱曾述古堂、徐乾学传是楼、朱彝尊潜采堂、吕无党吾研斋、金檀文瑞楼、惠栋红豆斋、赵昱小山堂、吴焯绣谷亭、汪宪振绮堂、彭元瑞知圣道斋、鲍廷博知不足斋、黄丕烈士礼居、吴骞拜经楼、钱熙祚守山阁、刘喜海嘉荫簃、姚觐元咫进斋、缪荃孙艺风堂等,更多于明代。</p> <p>3.这些清抄本的鉴别方法是:</p> <p>(1)格纸、素纸都用,印格有黑、蓝、绿、红诸色,清初则多黑格,版心下方或左栏外边有时印上书斋名称。</p> <p>(2)用纸与印本书相同,也随时期先后有变化。</p> <p>(3)清自康熙起避讳最严,可据以判断是哪一朝所抄。</p> <p>(4)除清初抄本的字有时仍拙劣外,一般都抄得比较工整,而且清代书法先后也有变化,熟悉了可凭字迹判断是哪一时期所抄。</p> <p>(五)“影抄本”。</p> <p>1.含义:是用薄纸蒙在宋本上一点一划照抄下来,所以也叫“影宋抄本”。</p> <p>2.原因:这是因为宋本珍贵,当时又不能摄影复印,用这种办法可以使它多流传几部。</p> <p>3.现存:</p> <p>(1)开始是汲古阁所影抄,通称之为“毛抄”。</p> <p>(2)稍后钱曾、徐乾学也都有影宋抄,精工稍逊于毛。</p> <p>(3)清中叶黄丕烈等也抄过一些。</p> <p>(4)清末民国初则以徐乃昌积学斋所抄为多,而且不止宋本,还有影抄元明本的。</p> <p>其中毛抄虽享大名,但实际和真宋本并不完全像,不如后来徐乃昌等所抄的逼真。</p> <p>(六)价值:</p> <p>1.文物性价值:明清抄本和影抄本一向都公认是文物性善本。</p> <p>2.校勘性价值:在校勘上一般也都有价值,即使如明抄本那样错误百出,也往往有个别地方比通行刻本正确,或可补其缺失。</p> <p>二.稿本</p> <p>(一)这里的稿本只是指古籍的稿本,分“原稿”“清稿” “写样待刻稿”三类。</p> <p>1.原稿:原稿是作者的手稿,一般是亲笔,学术著作也有由助手抄录或剪贴资料后由作者加案语、考证。</p> <p>2.清稿:这种原稿常经作者涂改,涂改得多了,就由作者或请人重抄一遍,叫清稿。</p> <p>3.写样待刻稿:要刊刻时再在印好的格纸上用刻书的方体字或软体字写过,叫“写样”,有些写了样仍未刊刻,留下的写样就叫“写样待刻稿”。</p> <p>(二)现存:以清代的学术著作和诗文集居多,明人的间或有几种,宋元的几都失传。</p> <p>(三)鉴别:对稿本作鉴别,一要看懂内容,从内容上辨别是否真系某人所撰写,再是看字体,是否真像某人手稿或经他涂改。</p> <p>(四)价值:稿本只要是有价值的而并非村学究的恶诗烂文,就都是文物校勘两性兼具的善本。</p> <p>三.批校本</p> <p>(一)含义:</p> <p>1.批本是在刻本或抄本上施加评语圈点,有时也笺注故实,解释词句。</p> <p>2.校本是在刻本或抄本上用其他刻本抄本或其他古籍来校改文字。</p> <p>3.有的书既经批同时又经校,则叫批校本。</p> <p>以上三种有时也笼统地称为批校本,则是广义的批校本。</p> <p>(二)现存:明人及明以前人的批校本已极少见,常见的批校本多出清人之手。</p> <p>1.毛扆、卢文弨、鲍廷博、黄丕烈、顾广圻、钱泰吉、劳权、劳格、缪荃孙等都是校书名家;</p> <p>2.冯舒、冯班、朱彝尊、纪昀翁方纲等是批书名家;</p> <p>3.还有何焯则既校又批,而且批校的数量允居各家之首。</p> <p>(三)鉴别方法:要鉴别这些名家的批校本当然首先看内容,同时还得熟悉他们的字体。</p> <p>(四)过录本:另用一部刻本把名家的批校照样过录下来,如何焯的批校本就常被学生蒋杲、沈岩以及后来学者过录。要鉴别是原本或过录本,更需要熟悉字体,看出过录本与原本字体的不同。</p> <p>(五)价值:批校本都一向被认为是文物性善本,校本更理所当然同时是校勘性善本。</p> <p>第十节 影印本</p> <p>一.含义:影印古籍,是把刻本包括活字本、抄本等摄影后制版印刷,印出来能基本保持原书面貌。</p> <p>二.制版:有珂锣版、石版、金属版、胶版等几种。</p> <p>(一)珂锣版:能和相片一样分出墨色浓淡,但一块版子只能印三百份,多了就模糊,成本太高。</p> <p>(二)石版和金属版:都只能印出一种墨色,但制版后可以不断印,成本低。</p> <p>(三)胶版也能分浓淡,虽不如珂锣版,但远胜过石版、金属版,而且可以不断印,近年来多用于印字画碑帖,用来印古籍还不多,因为古籍一般只要一种墨色就可以。</p> <p>三.影印通行本古籍</p> <p>(一)最早印古籍是用石版影印,通称石印”。</p> <p>(二)清光绪五年,英商美查在上海开设点石斋,十一年,广东商人徐润等在上海开设同文书局,都开始石印通行本古籍。同文书局所印殿本《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佩文韵府》《全唐诗》《康熙字典》等最有名,其中除《古今图书集成》是政府所下任务用原大影印外,《二十四史》缩小开本影印,其他都是把原书裁剪拼贴后缩小影印,以图价廉易售。</p> <p>(三)此后在上海出现的石印古籍书局还有蜚英馆、鸿宝斋、竹简斋、史学斋、娭实斋、五洲同文书局、积山书局、鸿文书局、会文堂、文瑞楼、扫叶山房等等,一般都是根据通行本缩小或拼贴影印,在清末民国初年颇为风行。</p> <p>(四)此外,扫叶山房等还常不用影印而根据原本重新抄写后石印,但抄的字体不好看,还往往抄错,自然不受学术界欢迎,逐渐被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善本古籍所取代。</p> <p>四.影印善本古籍</p> <p>(一)开始于董康。他在民国二年请日本制版名手小林忠治影印南宋本《刘梦得文集》,是第一部用珂塄版影印的善本古籍。以后罗振玉等也用珂现版影印过宋本和敦煌卷子,但售价太高,难于普及。</p> <p>(二)商务印书馆改用石版和金属版,先后根据宋元本和其他善本按原大编印了《续古逸丛书》,缩小编印了《四部丛刊》和《续编》《三编》《百衲本二十四史》以及明正统万历本《道藏》《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宛委别藏》等等,为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p> <p>(三)中华书局也拼贴影印了《古今图书集成》</p> <p>(四)开明书店拼贴影印了精装本《二十五史》</p> <p>(五)世界书局拼贴影印了精装本《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均可看作同文书局等事业的继续。</p> <p>(六)解放后影印善本古籍的工作仍有所开展。尤其是国务院古籍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以来更有计划地进行。照原大影印的有《古逸丛书三编》和《唐人别集丛刊》。缩小影印的有《清人别集丛刊》、《古本戏曲丛刊》、残本《永乐大典》以及平装的明活字本《唐五十家诗集》等。还有大部头资料性古籍如《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唐文》等则拼版缩印成精装本。</p> <p>(七)台湾出版界在影印古籍上也做了有益的事情,规模最巨大的是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全部精装影印。</p> <p>五.鉴别方法:董康等人影印的书有时用旧纸,似乎和原本难于辨别,但影印是平版,印过后纸张仍很平,不像刻本的纸张经刷印后稍微有点不平,略有经验者一看便知。</p> <p>六.价值</p> <p>1.文物性善本:影印本在今天当然不是文物性善本,即使董康等人的珂塄版影印本虽然已很珍贵,由于时代近,仍进不了善本书目。</p> <p>2.校勘性善本:只要所根据的底本善,影印后仍然不失为善本。</p> </div></body></html>" />

你如何理解古典文献学这门课程,以上就是本文为您收集整理的你如何理解古典文献学这门课程最新内容,希望能帮到您!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你如何理解古典文献学这门课程

小华问答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你如何理解古典文献学这门课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你如何理解古典文献学这门课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